程序员玛丽的星海方舟

双版本应用重构后的感想

上篇中突然发现项目前端架构不合理后,我是有点坐立不安的。考虑到之后战线还会拉长,所以我还是抽了2-3天时间把这个事情处理掉。提前跟后端(兼研发经理)沟通过,让他配合我重新部署测试。

重构的具体操作

首先,将源代码中可以完全复用的内容提取到上级目录下。如图片素材、通用逻辑函数、API定义等。移动后对代码进行全局替换,调整它们的引用地址。

然后,新建一个package(前端脚手架的分包管理),将剩余的代码复制一份。然后对于每个文件,两边对照着保留当前比例所使用的代码,删除未使用的代码。这个过程需要非常细心,合理利用文件内搜索(我使用的分支信号是is169这个变量,就重点搜索这个变量)。

完成这些后,再在package.json, 脚手架开发服务配置和webpack配置中定义16:9, 32:9单独或同时的启动服务方式和打包方式。如定义serve:169是只启动16:9的服务,serve是同时启动;build:169是打包16:9的程序,build是打包两个程序。

以上就完成了重构。重构完后在本地启动服务,分别浏览16:9和32:9应用是否存在bug。本地确认无bug后发布测试环境,再确认测试环境是否有bug。对于后端来说,原先的部署方式是两个文件夹放置大体相同的打包文件,只有一个配置文件的区别,现在就是两个文件夹放不同的打包文件,改动不是特别大。

重构后感觉到的变化

  1. 启动和打包速度:对于启动和打包单个比例的情况,是有一定的速度提升的,体感大约有20%。但是同时启动或打包两个比例时,会更慢。特别是打包时,会需要接近原来2倍的时间,因为实际上是按先后顺序分别打包,而不是同时。在实际开发过程中,大约70%的时间需要启动和打包单个比例,30%的时间是两个一起。综合来看,加权平均的启动、打包时间是略微更久。

  2. 单个包大小:相比原来的组合版本,16:9的减少约5%,32:9的减少约10%,效果没有我想象的好。我一开始认为,包大小中占比最大的就是素材,16:9和32:9单独的素材加起来会占很大的空间。而根据重构后的结果来看,素材实际上本来就复用得很多,并没有特别多单独的素材。不过32:9的包通常都比16:9的大几MB,说明32:9的素材还是比较大的。

  3. 部署速度:部署速度理论上通常取决于上传文件的速度。原本是将同一个包上传到服务器,然后复制到两个文件夹;现在需要将两个包上传到服务器的两个文件夹。因为上传两个文件实际上是几乎没有降速,所以上传速度取决于最大的那个包,还是小于原来的包大小,因此就算是两个包同时上传,也会比原来的部署速度稍快。更新一个包的情况则自然是更快一些的。

  4. 开发体验:代码易读性提升非常明显,开发难度也显著下降。不用想尽办法写分支,只需要关注当下的事情真是太好了。开发完一个比例后直接复制一份,再稍微修改就行,除了echarts配置外,js逻辑基本不需要改。需要跟新人解释的事情也少多了。

  5. 代码冗余和维护难度:那都不叫事儿……其实没有多少。

感想

综合来说,重构还是非常值得的。虽然性能没有明显的提升,但开发体验真的好很多。这次架构决策失误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代码的少和精并不代表好。有时恰恰需要冗余,才能让程序更加灵活。